创业板综指和创业板指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样本范围上。以下是对这两者区别的详细介绍:
1. 创业板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创业板指数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和发布的指数,其成立时间较晚,于2010年开始计算。创业板指数是由创业板中具有市值较大且流动性较好的前100只股票组成,充分体现了创业板市场的运行情况。成分股每季度固定调整,选择的股票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创业板指数的行业分布主要以信息技术、医药卫生和工业为主,权重分别为29.85%、28.66%和15.52%。前十大股票权重较高,对指数的影响较大。
2. 创业板综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创业板综指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的综合指数,于2010年8月20日发布,包括创业板市场上的所有上市公司,共有795只股票。而创业板指数则是从创业板综指中选取了市值较高、成交活跃的100只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作为样本。创业板综指的编制方法与上证综指类似,成分股的选择是根据市值和流通性等指标进行的,可以涵盖创业板市场更全面的情况。
3. 样本范围的差异
创业板指数的样本范围较小,只包括了创业板市场中100只具有代表性的股票。而创业板综指则完全涵盖了创业板市场上的所有上市公司,共计795只股票。因此,创业板综指更能全面反映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走势,而创业板指数则对市场中的重点个股有更强的关注。
4. 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的差异
由于样本范围的不同,创业板指数和创业板综指在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上也有一些差异。创业板指数的权重计算主要是根据成分股的市值进行排名和分配,市值较大的个股对指数的影响较大。而创业板综指的权重分配较为平均,考虑了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流通性等因素,更能全面反映市场整体情况。
创业板指数和创业板综指在样本范围、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创业板指数更注重市场中的重点个股,而创业板综指更全面反映创业板市场的整体走势。投资者在分析和研究创业板市场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选择合适的指数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