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是:货币供应量 = 货币乘数 *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是指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存量,包括现金和存款等。货币供应量的计算公式是通过货币乘数来确定。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它衡量了银行系统通过贷款和存款创造货币的能力。
2. 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中使用了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指商业银行系统通过存款和贷款的乘数效应来创造货币。
具体来说,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为:货币乘数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现金-存款比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指商业银行保留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需保留的存款比率。
现金-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现金储备和存款总额的比率。
通过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可以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3. 货币供给量计算示例
假设某国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2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2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的现金漏***率为1%。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货币供给量。
计算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15% 10% = 5%。
然后,计算现金-存款比率:现金-存款比率 = 1% = 0.01。
代入货币供给量的公式进行计算:货币供给量 = 货币乘数 * 基础货币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1)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 现金-存款比率)。
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带入公式,可以得到具体的货币供给量。
4. 货币的职能和影响
货币作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计价单位、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功能。
在宏观经济学范畴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总体状况。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刺激经济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而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会抑制经济活动,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货币供给量的计算对于制定货币政策和预测经济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5. 货币供给量计算方法改进
传统的货币供给量计算方法中使用了货币乘数,但该方法在一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改进的货币供给量计算方法,即“M = Y + P”公式。
该公式将货币供给量与实际产出(GDP)和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关联起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直接从实际经济数据中估计货币供给量,使其更加简明而易于度量。
这种改进的货币供给量计算方法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货币供给量的计算关键在于货币乘数的确定,通过调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存款比率可以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大小。货币供给量的计算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走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改进的货币供给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估计货币供给量,提高经济数据的测算精度。